星期二, 9月 23, 2008

我也去看了海角七號

話說上禮拜六剛從宜蘭玩回來,開車往回家的路上,穿S的L打電話來問說要不要看海角七號?我說現在不行,我開了一天的車很累,要晚一點。穿S的L從電話那端給了我一個驚喜的回覆,他說晚到九點十點哪種他也可以,因為他剛剛下午也才辦活動結束。

既然是這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殺吧,我們就去看海角七號吧!!

這邊直接講看完的感覺好了。

我的感覺是,值得花錢進電影院看的電影。

但是你說這部電影多偉大,其實還好,你說這電影有多感人,也還好,你說這電影有多搞笑,算OK了。身為一部商業電影而言,要表現給觀眾的每個環節,都是恰恰好的電影。

但是我不會說我沒有被這部電影感動到,只是感動我的不是電影裡的跨國衝突愛情,也不是在地耆老想為地方盡一份力的賣力,也不是破銅爛鐵樂團終於成功演出。我是被這部電影的小細節深深的感動了。

我從來不諱言我是好萊塢娛樂片養大的小孩,這句話我也對開在我家樓下的蔡李陸咖啡商號的蔡明亮導演說過(還好他不在意)。對我來說一部成功的電影,撇開劇情卡司之外,我最重視的其實是分鏡、運鏡、成音、背景音樂。

以往的國片對我而言,分鏡也許每個導演各有千秋,但是運鏡上卻不是每個導演都能掌控的很輕鬆寫意。分鏡本身是死的一格一格的分鏡稿,照著拍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畢竟電影是會動的連續影像,因此從一格分鏡進入下一格分鏡之間,不論稱為運鏡或轉場,那種讓畫面看起來自然流暢的「享受」,在海角七號這部電影裡我是徹底的被導演服務到了。

接著是成音的部分。以往的國片不曉得是因為經費還是什麼原因,電影的收音我都覺得做的不好。所謂的不好是例如說電影中人物收音的音量不穩定,或是周遭的環境音沒有排除乾淨,甚至是電影中所有發出聲音的項目,居然混音到同一軌去,完全喪失了聲音的一份立體感。

從朋友那邊知道成音是份不便宜的工程,可是海角七號這部電影我覺得做得很好。或者說是看習慣了好萊塢商業片的我,覺得海角七號的導演,給了一份幾乎等同於好萊塢電影的收音成音體驗。電影中每個人講話的音量穩定,不同位置的人也聽得出聲音來源的深淺,甚至是馬路上的各種車行聲或引擎聲這些的,也都控制的好好被墊在劇中人說話的音量後方。我感覺到導演有一份對於細節的堅持。

最後是背景音樂的部分。國片的配樂弱,有先天的弱勢,畢竟連拍片的錢可能都不夠了,哪還有預算去請人做音樂呢?但是海角七號的導演自己也有說了,海角七號是一部音樂電影,所以請音樂人來拍。同樣的我也覺得他邀請來製作配樂插曲的人員,都為這部電影的感動人心盡了一份別說看的見,甚至可能也不會聽的出來,但卻確實的把一份感動整個融合在一起,透過觀眾的眼睛與耳朵送進心坎的最深處。

看完海角七號,我心頭沒有留下什麼強烈的感觸。這部電影很輕鬆也很幽默,是喜劇但是搭配了愛情的元素去增加他的深度。用了樂團的克難成軍來激勵人心之餘,還有一份關心地方發展的慈悲。我說好看,但不會是那種讚不絕口的好看,因為電影是小品的,既然是小品,就該有細細品味的餘裕,一種慢慢等著香味從喉嚨深處回甘的期待。

回頭想想海角七號的時候,其實我有點想起一部距今大約有10年前的簡短小說,可能也是我這輩子唯一看完的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

第一次親密接觸裡面,找不到什麼大場景,沒有太多的可歌可泣,但是處裡的恰到好處的情緒,總是讓讀者覺得那一種生死分離的不捨不是天崩地裂,卻午夜時分萬籟俱寂下的的惆悵。

電影的劇情也許見仁見智,電影的門道也許有裡有外,但是禮拜六深夜回家的路上,我很高興的告訴我自己,好久沒有看到這樣讓人高興的國片了,片名就叫:

海角七號

標籤: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