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03, 2007

頂...是一種文化還是一種手段呢?

這個「頂」不是網路上頭討論區或留言版、論壇裡頭,對岸同胞常用的當作「推薦」的意思。我指的是「頂」下一間店面,「頂」下一個生意這種或可解釋具有「收購」行為的商業動作。

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就是今天傍晚在我家附近散步,看到福和路上一間原本的「三媽臭臭鍋」,改成了「媽媽臭臭鍋」,頓時讓我心裡有了一些感覺。

看到招牌上的三字,被用卡點希得這類的東西貼上改成了「媽」字。讓我不禁想到,這間媽媽臭臭鍋,原本應該也是加盟三媽臭臭鍋這個體系吧?只是在某些原因中,加盟店的老闆把店子給頂了下來自己開了。

拿出了權利金,接受一定程度的訓練,也拿到了烹調的秘方甚或是食材的供應線,一間某某加盟體系的餐廳就這樣誕生了,這在台灣似乎是個極為希鬆平常的商業模式。甚至接下來的加盟店隨著時間漸久開始不受本家的控制結束加盟,改了名字繼續賣跟本家差不多的東西來分庭抗禮,似乎也見怪不怪。
好像只要東西吃起來OK,去本家吃或者加盟店吃甚至是自立門戶的店吃,似乎對我們消費者來說都沒有太的差別?不是嗎?

走著走著,我突然覺得還是有些不同,不論是站在本家的商業利益、加盟店的公平性、消費者的權益甚至是一種飲食文化的角度來說,這樣子把店「頂」下來自立門戶,似乎是有些可以討論的餘地。

我試著以我是「本家」的角色來看這件事情。今天一間原本加盟我的店鋪破門自立了,對我來說代表了什麼呢?
  • 可能是我已經收夠了她的權利金,在她的身上吸夠了血吃夠了本,無所謂了。反正只要我的招牌好,加盟店的需求還是源源不絕的。

  • 也可能是我很嘔,因為可能我這本家的食品調理物,沒去或無法申請專利,導致於只要加盟店時間就可以就複製出我的東西了。

  • 還有可能是我有沒有可能跟破門自立的加盟店打官司,說他們店裡賣的東西已經不再具有本家的授權,屬於侵權的行為,透過官司的途徑絕了這些店的路或至少也要拿到一大筆賠償金呢?

  • 亦或是反正我在原料的供應線上掌握了某些無法取代性,敢跟我斷線,後果代價自己等著看吧!


又當我是某一間還待在加盟體系的加盟店。
  • 我可能會覺得,原來只要凹的住時間撐的夠久,我也可以把東西都學完了之後開屬於我自己的店,以後也不用再繳什麼加盟權利金了。

  • 也可能我覺得,怎麼本家對於這些破格自立出去的加盟店都沒有一點什麼作為呢?明明大家賣的是同樣的東西,為何我還要多付一筆加盟權利金呢?

  •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我會等著看好戲,因為本家之所以能為本家,是因為食材或某項物品的供應線一旦斷了,原本的口味就不見了,所以自立門戶等於死定。


假設我今天是消費者,當我看到了一間店從原本的加盟店體系變成了自立門戶的性質。
  • 我可能會覺得沒差,我是來吃東西,不是來管你頭上的招牌頂的是什麼。

  • 我也有可能會覺得心裡有點疙瘩,會不會從加盟體系自立出來之後,東西變難吃了?

  • 當然也很有可能的是,我原本有買的優惠卷,有沒有可能你店家今天獨立之後,就沒的用了呢?

  • 甚至上一點更可能引發我的疑慮,會不會是這個連鎖體系要倒了?若我手上還有相關的折價券或優惠卷,是不是要趕快去消費掉或者轉賣給不知情的人呢?
我嘗試著不要一次想法就把整件事情蓋棺論定,但經過了上面三種出發點的模擬思考之後。我發現其實這件事對以上三者,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可說。
畢竟也許加盟店可說本家吸血太狠,不破門自立會死。本家可說加盟店早就不照著標準做事,獨立了也好。至於消費者有的甚至會說只要有的吃就好了,也許獨立了之後口味會自己改良變的更好啊?!

但是我總覺得這件事會引發我的一些思考,好像還有一個原因。回到家裡想了想,突然覺得可能還有一個很冠冕堂皇,很扣大帽子的理由,就是「短視近利的文化」又上演一次了?!

短視是否真的會有近利老實說我沒有定論。我想到的是,是否因為人文環境的關係,這個社會上只要有的撈有的吃,就要趕快把握機會撈飽吃飽,因為誰都不能保證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讓人持續一輩子的,那又何苦於去要求自己對某件事情堅持一輩子呢?

畢竟我們身邊的文化,雖然不至於公然的鼓吹吵短線,但這公然與台面下的界線其實已經被「很多人」摩擦的非常不清晰,非常的模稜兩可了。
三月去了一趟日本,有感於別人的進步之外,我還在日本看到的,是很多他們用了心思與點子,去創造出如何把「老的東西」給保留在現代的環境。

好比說上野的上野恩賜公園與周邊的國立美術美術館、國立博物館、上野動物園這三大屬於封建時期的天皇賜給民眾休憩地,拿來蓋高級住宅區有什麼不可以呢?政府只要把地皮給招標釋出,建商買地政府收錢,富人買樓建商收錢,民眾租屋富人收租,民眾租屋東京有更多稅收,食物鏈一趟跑下來大家不都爽的很?

或者是類似我去的「魚久」醃漬魚品店。這世上明明已經有了更新更好的冷凍保存技術,防腐藥品,哪還需要什麼古時候留下的為了保存食用時間而開發出的商品呢?

這些事情,若依照上述的說法去做,會害死人嗎?不見得,但是為什麼日本人不作呢?或者說其他的有作,但為何沒幹個徹底呢?

我的感覺是,也許是正好在這些事情上的某些人,有比別人多一點點的「眼光」吧?
上野沒了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先不說觀光客少了多少的問題,而是少了這整塊的休閒去處,政府要花多少的資金來處理因為沒有一個廣大的休閒空間而產生的民生問題呢?又甚至可說少了這三個地方,當地又要少了多少就業機會,而這些喪失的就業機會又會造成多大的社會成本呢?

再說魚久的部分。不吃醃漬的食品可能對身體反而是好的沒錯,但是一個社會底層的飲食文化卻會這樣的消失掉了。同樣先不看我們這些慕名而來的觀光客沒了的問題,而是在於當外來的飲食文化過度的進入了這個社會體系的時候,一定會造成某些方面的影響。若沒了這些傳統飲食文化的店家支撐,政府或說一些關心社會人文的人士,要拿什麼來向民眾呼籲,民眾又要拿什麼來自豪自己的飲食文化的精深呢?

可能在這件事情上,我真的想的太多又太高尚。
但是想到之前有聽過朋友轉述過,台南長大的人常說,在台南沒有三代以上的稱不上老店這回事,難道在生活步調最快的台北或大台北來說,真的是不可能又無意義的嗎?

講到這,想來我似乎該找時間去「波麗路餐廳」消費一下好表達我對這台北最老的西餐廳的一份支持與敬意。
(禮拜六中午去的「沾美西餐廳」也很不賴也夠老的,感謝韋如請我吃這一頓囉!)

標籤: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